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急性期病人血液或因该病死亡患者血液或体液中含有大量病毒,传染性强;照料患者的家属或护理人员等可因近距离护理有出血表现的病人而被感染;殡葬人员、家属在处理因该病死亡的患者遗体时而被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我国以散发为主,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在5—7月。
主要建议
1.避免蜱虫叮咬,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传疾病。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建议穿长袖和长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效果,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羟哌酯、驱蚊酯等,遵循产品说明使用。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高发地区,如有亲属出现发热、出血等表现,应尽快将其送医,并避免无防护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护理;患者去世,避免无防护情况下处理遗体等。